绘就城乡美景,建设宜居家园。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生活环境旧貌换新颜,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解决群众“上楼难”,打通“断头路”畅通“民心路”,加快实施城市更新,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。
逐梦田园织锦绣,广袤沃野谱新篇。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九连丰”,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,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深入推进,村庄美、产业强、村民富、乡风好、管理精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地铺展。
千畴绿景万轴画,满城苍翠碧无尘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淮北。
……
今年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我市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工作,城市品质不断提升,乡村振兴持续推进,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,城乡面貌日新月异,形成短板逐步补齐、福祉不断增进的良好态势,为推动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城市品质不断提升
重新安装楼道灯,方便居民夜间出行;提升绿化,新建“口袋公园”;整治外墙面,美化小区环境;腾退占用的公共空间,合理增设停车位……日前,在相山区相南街道黎苑一期,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加快收尾。
三三两两的居民则聚在一旁拉家常,“房屋由‘旧’到‘新’,道路由‘洼’到‘平’,管线由‘乱’到‘齐’,环境由‘差’到‘美’,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,让我们的老小区重换新颜。”
老旧小区改造的是环境,凝聚的是人心。我市坚持“改哪里”听民声,从群众反映问题最突出、改造意愿最强烈的小区抓起,科学合理确定改造小区,因地适宜实施改造。坚持“改什么”顺民意,征求居民意见并合理确定改造内容,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,推动建设安全健康、设施完善、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。坚持“怎么改”汇民智,街道、社区、老党员、志愿者及居民代表成立群众监督小组,对工程施工、材料管控、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参与,促进改造工作平稳、顺利开展。
其实,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只是我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,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的一个缩影。
我市坚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。组织城市体检,出台《城市更新行动方案》,编制《城市更新专项规划》,指导县区制定实施方案、划分单元片区、谋划与实施城市更新项目。提升路网能级,打通跃进路、梅苑西路等断头路,畅通城市微循环。提升市政园林设施精细管理水平,创新应用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,实现路灯控制“一张网”。
增进居民幸福指数。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;积极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;通过设置错时共享停车位、15分钟临时停车位、夜间临时停车位等方式,推进便民停车暖心行动落地见效;建成投用多座遮阳(雨)棚,进一步改善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环境…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。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
6月29日上午,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锋代表全体村民,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姓名,该村把50万公斤小麦良种交给四铺镇五铺农场托管。根据合同约定,这些小麦良种每公斤比普通粮食价格高出0.2元。这一切都要归功于“一村一块田”的改革。
“一村一块田”改革前,庙前村有6524块平均面积不足2亩的“巴掌田”,既不方便耕种,又租不上价。该村坚持“三个不变”原则,集体议定了“全村一块田、到册不到户”的“数字田地”并地模式,把原本分散的地块整合成1块万亩高标准农田,变“低效田”为“优质田”。
据统计,庙前村多项指标在改革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:村民人均收入由1.64万元提高到2万元,小麦亩产从480公斤提高到650公斤,集体收入由4.97万元提高到86.5万元……实现了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、集体受益的良好成效,典型经验也得到了省委书记郑栅洁的批示肯定,并要求总结推广。
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如何让农业更有奔头,农民更有干头?
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,我市稳扎稳打,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,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。
我市始终把夺取粮食丰收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任务,严格落实促弱转壮、“一喷三防”、防灾减灾等关键措施,今年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九连丰”,单产连续四年全省第一。
乡村产业加快发展。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“五个一批”工程,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9家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0家。成立淮北市绿色食品产业服务联盟,重点推进小麦、生猪、家禽等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。相山区渠沟镇瓦房村、濉溪县孙疃镇陈楼村获评第十五批省级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,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、烈山镇榴园社区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。
乡村建设统筹推进。实行农村人居环境赛马机制,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。大力推广农村改厕“一站两体系”管护机制,建成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23个,实现所有镇(涉农街道)全覆盖。深入实施以“五清一拆一改”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,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改善,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一派美丽祥和的新农村美景展现在群众眼前。
持续改善生态环境
昔日生态“疮口”,今朝城市“窗口”。
站在泉山采石宕口山顶,环顾四周:山上新植了各式树木,边坡平台绿化初见成效,景观提升工程正稳步推进,一个充满野趣生机的生态公园初现规模。
两年前,这里山体被毁,乱石危岩遍布耸立,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,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受到影响。
矿山生态修复投入巨大,面临资金难题,我市运用市场化治理手段,将项目整体打包推向市场,创新推行“分段治理法”,设立2200万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整治基金,确保项目推进。对治理产生的废弃土石料进行公开拍卖,将收益反哺生态修复,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难题,将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双丰收。
斜风细雨是诗,青山绿水是画。我市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创新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采煤沉陷区、采石宕口生态修复,将一个昔日煤灰蔽日、沉陷遍地的“矿山城市”打造成山水在城中、城在山水中的“公园城市”,成为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生态价值转换的杰出典范。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我市坚持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,深入推进VOCs、工业炉窑、柴油货车、城乡面源四大专项治理,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。协同开展PM2.5和O3污染防治。
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。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,加快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工程。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,加快建设地表水厂,让淮北人民早日喝上引调水。深化水岸污染协同治理,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,深化濉河、浍河、沱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和跨界联防联控。
系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。建立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单。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。实施建设用地分用途管理,健全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。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系统,强化危险废物管理。
持续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。坚持问题导向,建立健全“线上+线下”双向发力的发现问题、整改问题闭环管理机制。开展“1+1+N”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行动,重点做好中央、省交办问题整改。
提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。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,扩大公园、绿廊和公共空间,推进河道水系景观提升。精心打造城市景观廊道、绿色生态廊道。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,构筑城市森林、绿地、水系、河湖形成完整的保护网络,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。
山河皆入景,所见皆是画。一个更加青绿、更为靓丽的淮北,正款款而来
记者 詹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