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调整执法一线人员勤务模式,变“昼夜值守”为“白日督查、夜间突击”的工作模式,实现了有的放矢,释放了执法能量。
近年来,淮北交通执法部门走科技执法之路,探索实施了43套科技执法系统,建立了科技治超、巡游出租车智能服务与监管、非法营运智能取证等13套科技执法应用场景,取得了“人力执法”无法实现的显著成效。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基本实现“智能取证、非现场执法”。
淮北交通执法长达13年的“24小时勤务模式”暂告结束,过去“人海战术式的不间断执法模式”在一定时期对治超等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遏制作用,但随着执法人员身心的疲惫,难以做到长期24小时坚守,于是违法车辆“躲中跑、跑中躲”的游击战频繁上演,执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。如何破解这一困局,淮北交通执法部门经过四年多的探索,已形成一整套科技执法体系,实现了执法重心由前方强制向后方溯源转移,既缓解了执法人员超负荷运转带来的身体伤害,又解决了交通执法不一贯带来的社会影响。新的勤务模式的调整是在执法科技化的前提下进行的,将有限执法力量调整到科技暂时无法达到的环节和部位,以及变革后“法规告知、违法提示、限期整改、轻微免罚、承诺轻罚、严重违法重罚”六大类执法方式中去。此次勤务模式调整也是“现场执法和非现场执法”相结合的执法模式需要。
记者 刘星
通讯员 黄珺